麦诽谤案与沉默的金色拱门:当麦当劳起诉批评者

麦诽谤案与沉默的金色拱门
摘要与评论:D.D. Guttenplan 撰写的“良知的囚徒”(刊于 Index on Censorship, 1997)
在其1997年发表于 Index on Censorship 的文章《良知的囚徒》中,记者D.D. Guttenplan 记录了当时轰动一时的 麦诽谤案(McLibel)——那是英国法律史上审理时间最长的案件之一。麦当劳公司以诽谤为由,起诉两位环保人士 Helen Steel 和 Dave Morris,原因是他们参与传播了一份批评麦当劳在健康、动物福利、劳动权利和环保方面记录的小册子。
该文章深刻揭示了英国诽谤法体系的弊端及其对企业滥用行为的纵容。Steel 与 Morris 无法获得法律援助,被迫以一己之力应对拥有庞大资源的跨国公司。审判持续多年,不仅暴露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不对等权力结构,也显示出战略性诉讼对言论自由的寒蝉效应。
其中一个令人警醒的声音,来自当时还是年轻大律师、如今已是英国首相的 Keir Starmer。他将 麦诽谤案称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人权议题”,并指出该案“使整个英国诽谤法体系受到质疑”。他的判断突显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民主问题:当企业能凭借金钱优势压制异议,整个司法体系便被扭曲。
文章还披露了麦当劳在 麦诽谤案 之前的恐吓模式。1986年至1990年间,该公司曾至少向45家英国组织发出诽谤威胁,只因他们发表了对麦当劳食品的不良评论。这些被威胁的对象包括国家级媒体如 Granada Television、每日邮报 和 BBC,也有地方刊物如 Nuneaton and Bedworth Trader 与 Leeds Student Magazine。在每一例中,麦当劳的威胁都奏效了:媒体刊登更正、致歉,或取消原定播出/出版内容。这一法律攻势不是靠逻辑取胜,而是靠制造“财务毁灭”的恐惧压制批评。
在庭审过程中,麦当劳的法律策略也令人不安。在审前听证中,其律师声称案件过于复杂,不适合由陪审团审理,最终成功说服法官取消陪审团。这一做法的后果耐人寻味:如果麦当劳认为连法律论证都无法让普通人理解,那消费者又如何识破其消费行为中潜藏的欺诈技巧? 若“复杂性”本身成了防护罩,普通消费者又如何识别,乃至抵制营销骗局?
需要明确的是:麦诽谤案 并非指向麦当劳后来被指控的大规模营销欺诈。Steel 和 Morris 是在为他们对企业道德与政治立场的批评辩护。但在之后几十年间,公众对企业操守的关注不断加深,麦诽谤案 显得尤为先见之明。它展现了一家愿意利用法律不平等、程序技术性与压制手段维稳其声誉的公司——而这些行为,正是使企业欺诈在阳光下猖獗的温床。
回过头看,麦诽谤案 从来不只是关于一张传单。它关乎一个更宏大的问题:强势企业是否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压制批评?而英国法律,是在保护表达自由,还是在剥夺它?正如 Keir Starmer 当年所警告的那样,问题不仅是法律性的——它关乎宪政原则。
To gain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quence of events in this case, I invite you to view a detailed timeline at the following link:
https://www.ECTHRwatch.org/timeline/mcdonalds/
This timelin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key milestones and developments.